日本國立競技場競圖
基本資料
 
建築概要
座落位置
日本東京市
委託單位
東京市政府
服務期間
2012
基地面積
189,012 m²
總樓地板
102,013 m²
總樓層數
地下2層 / 地上3層
構造型式
鋼筋混凝土及鋼骨構造
服務內容
規劃、設計
空間配置

3F

上層觀眾席

2F

上層迴廊

1F

下層迴廊

B1F

下層觀眾席 / 貴賓包廂
賽務管理區 / 停車空間

B2F

選手及競賽專用區 / 媒體區
賽務控制區 / 醫療區 / 停車空間

 
座落位置
 
基地配置
 
 
設計理念
專案背景:
國立競技場位於東京明治神宮外苑的西北側,這裡曾是1924年竣工的明治神宮外苑競技場,後來因為舉辦1958年亞洲運動會,於是在原址拆除,並於1958年落成啟用國立霞丘陸上競技場,也成為1964年夏季奧運會的主體育場;之後多用於田徑、足球、橄欖球等各項運動賽事,未曾舉行演唱會。2008年,由於場地面臨老舊等問題,日本政府原打算讓該體育館轉型為球類運動場,但2011年東京知事宣佈,將以該體育館既有設施運用作為2020年夏季奧運會主場館的申辦方案。2013年阿根廷舉行的IOC會議上,東京正式取得2020年夏季奧運主辦權,因此計畫改建國立競技場作為該屆的主體育館,舉行開、閉幕式及相關賽事。

設計重點:
一、打造觀眾與選手充滿興奮與激情氛圍的競技場:獨特與彈性規劃設計的觀眾席,可因應不同運動項目與活動,讓選手獲得鼓舞,締造卓越成績。
二、城市綠帶,實現便捷、高效的參觀路線:綠帶統一了場地各個部分,為遊客提供明確的方向指引。
三、營造多元體驗的開放場所供民眾使用:充分利用場地的伸縮彈性,滿足公共空間多重機能用途,確保場所利用價值。
四、符合環保、低碳、節能和綠化的場地:使用輕量材料實現最大結構與環保效益;透過被動式氣候控制與可操作的屋頂系統,調節氣溫提高環境的舒適度。
五、創造仿生學懸掛式的超結構系統:僅使用144跟柱子,網絡結構底部有張力環,頂部有壓縮環,型塑輕量卻堅固的體育場。
 
 
設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