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F |
交誼空間 / 屋頂農園 |
7~22F |
交誼空間 / 住宅單元 |
4~6F |
休憩平台 / 交誼空間 / 住宅單元 |
3F |
運動、烹飪教室 / 健身房 / 閱覽室 |
2F |
區民活動中心 / 幼兒園 / 商店 |
1F |
公宅大廳 / 幼兒園 / 物業管理 / 商店 |
B1~B4F | 停車場 |


專案背景:
基地位於台北市大安區錦泰里,前身為華光社區,歷經日治、民國初期之政治與社會變遷,各種小尺度的機關宿舍與自建的居住空間夾雜於歷史建築中。雖已全數拆遷,但在此累積了眾多有形、無形的生活文化與記憶脈絡,深植於鄰里週邊,塑造了獨特的區域性。
設計重點:
一、新舊建築之交流
基地以市定古蹟「台北監獄圍牆遺蹟」與歷史建築群-「原台北形務所官舍」之中分隔長187公尺,高約2公尺的圍牆,自金山南路橫貫至金山公園,我們以連通歷史建築與公宅的天橋,串聯起兩邊舊與新、過去與未來的生活圈。
二、歷史脈絡與社區連結
透過具時代意義的各類型互動設計,將圍牆遺蹟轉化成歷史展示牆,展示清代台北建城以來的影像與重要詩詞文學,讓民眾了解華光社區的過往,以及戰後各地方人口匯聚的發展,成為認識台北多元面貌的長廊。
三、公私領域之空間動線配置
依照空間型態與機能,將機關服務大樓與公共住宅大樓棟別區分開來,讓兩者互不干擾;公宅一、二樓作為公共交流平台,以階梯狀空間設計抬升公共空間,並以平台串接私領域,使居民保有開闊的使用空間,牆外的活動亦能自由流暢的進入基地。
四、生態綠化園區
導入景觀生態手法及綠建築概念,降低對周遭環境及生態的衝擊,達至與環境友善相互融合;利用綠化跳島設計,以垂直複層綠化,創造更多綠地,營造多樣且豐富的生活環境。
五、提升住戶之間互動交流
一般高樓住宅為四併,以垂直動線為主要的配置方式。本案主動線採用水平橫向連結,打破既往僵化的住宅格局,增加同一樓層住戶的交流機會,重塑眷村鄰里互動的密切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