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北美館二期、高市圖總館…接下最棘手的大案!建築未來的設計師——劉培森

2023-04-02
坐落在台北台塑大樓旁的明志大樓屋齡已高達40年,外觀早不若當年恢宏,但享譽國際的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卻仍惜情地駐足於前岳家的建物中。
他個人的辦公空間中錯落陳列著各種東西方藝品與文具,聖女貞德青銅像旁是機器人和小沙彌塑像,文房四寶則和西式製圖尺規同列,迥異而又融洽地兼容彼此存在,展現出劉培森獨到的空間語言與觀看方式。

-

2022
年,是劉培森在文化展演建築設計更上一層的重要年分—5月,歷時10年的台中綠美圖主體工程完工上梁,預計2025年完成內裝;同時間,他拿下備受矚目的台北市立美術館2期擴建案;9月,斥資40億元的高雄市圖書館總館2期文創會館計畫BOT案啟用營運。此外,統一的台南新市物流園區、南港衛福部防疫中心等,也在緊鑼密鼓興建。

兼具歐美建築思維 作品從醫院到藝文展館都有

劉培森是國內少數兼具美國與歐陸建築思維的建築師,服膺於功能主義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思想體系,從宗邁建築師事務所服務到個人開業,31年間累積的作品遍及海內外,從醫院、養生村、園區整體規畫、交通設施、商辦大樓等。
雖然是以功能性最複雜的醫院起家,不過劉培森作品中,大眾討論度最高,卻是他參與過的公共藝文展館標案,包括高雄世運主場館、北少林寺重建,甚至是後來怒而切割的遠雄大巨蛋。

「文化設施是每個建築師都很想得到的標案,因為可以發揮創意的空間更大。」劉培森說,醫院是最複雜的建築,人終其一生的生老病死都在其中,還要能體現不同醫院管理者的理念,「以這麼複雜的案型開啟事務所業務,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磨練,因此現在我做美術館和圖書館,不會只是表達建築空間,而是反映整個空間深層機能的所有可能性。」
 
他認為,若以1995年、2005年、2015年為切點,可將台灣建築國際化分310年。在1995年前後,台灣已有不少國際競圖,但大多是國際設計師為主,本土事務所輔助,1995年的台中新市政中心的國際競圖案,就是台灣政府單位首次辦理國際競圖的大案。當時劉培森與瑞士建築師韋伯.侯佛合作,拿下競圖第1名,但卻因台中財政困窘、改推古根漢美術館等因素遲滯不前,到真正重啟計畫,已事隔8年。
 
「我們一直以為這案子已經胎死腹中了。」劉培森回憶,雖然因各種因素與角力,新市政大樓拖到2005年才動土,又因經費追加、工期延長,到2010年底才啟用,議會更延至2012年落成,但從這一案開始,事務所正式投入大型公共工程,學到很多各方角力與談判的經驗。
 
「自此之後,台灣本土建築師應該要莊敬自強了,不能再靠外國設計師競圖,因此,當高雄市圖書總館也開國際競圖標,我們就決定要靠純本土團隊去爭取,雖然在此之前從來沒做過圖書館,仍很幸運拿到第1名。」
 
設計高市圖總館構想 兼顧整體保留2期預定地
 
什麼樣的設計,能獲得日本建築師渡邊邦夫以「集結20世紀建築手法總和」盛讚?劉培森解釋,高市圖總館主體結構為懸吊式梁柱,過去懸吊常用在吊橋,沒人用在建築,但他的創新卻能一次解決避震與圖書館載重問題。他說,台灣有地震,公共圖書館樓地板大,又要承載非常多書,傳統結構柱都至少要90x90公分見方,常造成室內死角。為了便於館員巡視,他把大柱立在四角,改用多根直徑6公分的鋼柱懸吊樓板,空間一下子就變得很通透,館方也能精簡管理人力,未來還能更換柱體,讓結構更新永續。
 
高市圖總館位於亞洲新灣區內,如此黃金方正地段不可能只做圖書館,因此劉培森在規畫一期時,便保留了一塊2期預定地,後來再拿下2期競圖首獎,理念也獲得業主中信金的支持。
 
他說,2期文創大樓不能複製高市圖總館低樓層的結構,是要能乘載多元內容的文創大樓,因此改以長方框架結構,中間以抽屜概念規畫不同空間系統,讓中間層可依據不同功能安置不同的結構柱位跨距,又以連通道,連結總圖屋頂花園與書店,讓書的元素得以延續。
 
劉培森說,要蓋圖書館,比肩的對象自然是建築系學生心中首選的巴黎龐畢度中心。那裡不但擁有全世界最完整、最系統性的建築設計館藏,館前廣場更常吸引了許多街頭藝人、小丑,甚至滑板極限運動高手聚集,還有小吃和咖啡店,成為市民遊憩的最佳去處。
因此當他與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合作,拿下台中綠美圖案時,也延續挑高地面層作為市民活動空間的設計,不過採用的是日式避震結構,在鋼骨結構的綠美圖下方做了滑輪與阻尼層,當地震時,在阻尼層上滑動的滑輪就能分散震能。
 
雖然綠美圖和龐畢度中心一樣,都是美術館加上圖書館,不過龐畢度中心是上層美術館、下層圖書館,但這樣的動線無法將觀賞與閱覽連結起來,於是他將綠美圖是共用出入口,圖書館和美術館各在一側,空間垂直切割,但動線為水平交流,「美術館是精神面的,圖書館是知識面的,透過這樣的設計,精神與知識便能透過空間可以交融。」
 
與長庚醫院合作多年,劉培森當然練就一身精準掌握設計、成本與造價的功力,但還是常英雄扼腕,像是高市圖總館,最初開出的營造成本是190000元台幣(不含土地)。住宅商辦1平方公尺承重力300公斤,造價就要80000150000元,圖書館每平方公尺承重力要達800公斤,90000元是絕對不可能做得出來。
 
「我不能罵發包單位,」他瞇著眼微笑,只能說他們「一時恍神」,但得標後,建築師就要堅持溝通,不能讓業主繼續恍神。「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圖書館,會用這麼低的造價完成,這是非常恐怖的事。」劉培森舉例,根據監察委員林盛豐調查,2017年全球主要國家中,台北的工程造價中間值排名第40,僅高於胡志明、雅加達、吉隆坡、印度班加羅爾。
 
省思半甲子的矛盾 萬惡之首來自單價過低
 
「萬惡之首來自單價過低。」他分析,台灣公共工程長期單價過低,不僅容易導致流標,即便有廠商來標,建築師要不每天巡視抓賊,要不放任營造品質低落,但工期就得延長,廠商被罰款,更加重營造商財務負擔,官司打不完,北藝、衛武營等都曾有此經歷;去年北市府發包北美館2期也命運多舛,雖因應建材大漲,把造價拉到每平米方30萬元,還是一度流標。
 
即便最後由他拿下北美擴建案,內外挑戰也不小。劉培森說,館方對空間思考的角度是和建築師完全不一樣,他們會想功能符不符合展覽要求?能不能用最少人力就能看顧展場,興建經費和維護成本會不會太高?「館方看到的是這個當下他要的功能,但是建築師要考慮的是未來空間的彈性,現在這裡要做咖啡廳,下一任館長可能要改成會議室。一棟建築理應要佇立100年,建築師就要盡量去設想這100年中空間的各種應用。」
 
笑稱自己是銀髮族設計師,但卻愈來愈能體認范裘利(R. Venturi)的建築理論經典著作《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所述,「建築不是為了過去而做,也不是為現在而做,而是為了未來而做」。劉培森說,建築師的價值在於深度探索同樣主題,幫空間策畫人開發出最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