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公教授专题演讲

《文化驱动的城市创新力》

2016-12-21

讲者介绍

  刘教授毕业于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之后远赴德国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台后任教于东吴大学社会系,专长社会变迁、文化经济、消费社会学及生活风格研究领域,是位扎实的社会学学者,更是一位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趋势研究与文创产业推动的实践家。
2012年刘教授接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长,藉由争取世界设计之都,同步进行台北城市改造运动,带动城市进步、提升台北设计产业竞争力,致力「树立文化高度,让世界看到台北」。期间,刘教授举办过「台北建城13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记忆•飞跃 台北城」、「西门重现计划竞图」,着力推动整合小巷弄里的台北「创意宝藏」,以「创意街区」形塑台北迷人的风貌。
 
新科技VS.文化创新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谓之为「高科技社会」的当代,行动装置普及、扩增实境(AR)与虚拟现实(VR)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机器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劳工,甚至是深入家庭的陪伴者与照护者。科技不断进步,但应用在文化创新力上,只能是辅助角色而非创造者。因为要改变世界光靠高科技是不够的,仍需回归到人生活的本质。
 
刘教授推崇达文西「科学是将领,实践是阿兵哥」,以创意将科技带进人的生活,进行城市改造与创新时,才能保留温度及原始初衷。刘教授列举规划台北成为世界设计之都时的案例,包括:将交通号志与路名标示整合为一个电子广告牌、重新设计公交车路线图、改造街道公用垃圾筒、以及「小招牌运动」。上述的创新构想,碍于法规、使用者习惯…等限制,并非每一个都能实践,但实验精神结合智能创新还是可以为城市带来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火花。
 
城市是文明发展之必要。城市要进步,需培养市民的美学素养,并实践在公共与生活美学之中。根据刘教授,城市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像杜拜、上海、阿布扎比等新兴国家,强调景观改变与建筑物建造的速度、专攻大型开发案件…强调硬设备却忽略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另一种则着重智能城市发展,代表首推荷兰阿姆斯特丹,以信息通讯技术协助改善城市的环境与市民生活,提供更人性化的需求满足。后者,才是让城市与地球能永续存在的良好发展模式。
 
设计与美学
刘教授提到,台湾政府的问题在于太过重视国防、军事等兴新产业,却忽略了影响城市发展的生活美学,甚至用管理的方式去处理美学问题,因而出现许多不堪的设计。文化创新不是只有做景观,需要着重细节、厚度与深度。比如国内公家机关忽视有特色的识别系统是活化空间的重要元素,以为设计就只狭隘地等于「美」,但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提出解决方案、让生活更好,「美」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因素。
 
政府更需要成立设计产业园区,投资设计、培育人才。除了利用他们的专长,让市民生活更美好、城市发展更有智慧外,还能活化既有资产,例如老屋改造工程,不只能保存旧文化,更能创造新的营利价值。形塑共好,才是政策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