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实践

主讲人:吴耀东
2016-06-10
讲者简介
吴耀东教授取得日本东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双联学位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并担任世界建筑杂志编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他所参与的工程项目多次荣获奖项,包括云南省自然博物馆(一等奖)、成都市双楠广场(一等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体育活动综合馆(一等奖)…等。本次讲座所介绍的「响堂山石窟」,是吴教授近年来参与的主要古迹重建案之一,这次演讲,吴教授带领大家探究此一工程规划与改造的始末。
响堂山石窟介绍
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据传,在响堂山石洞内拂袖、谈笑即能发出锣鼓铿将之声,故而得名。。响堂山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齐时期(公元500—577年),之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后因战争、天然灾害等因素,石窟遭遇破坏,部份佛像、佛手、佛头甚至流于欧洲、美国或日本等地,目前尚存16座石窟及4000多尊雕像。
响堂山石窟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南北两处基地,相距约15公里。根据资料,北响堂寺石窟开凿在鼓山北侧陡峭的崖壁上,共有9座,分南、北、中3组,其中,中组石窟的外观似楼阁,内壁浮雕有花卉、动物、佛像等造型,古朴典雅。北响堂寺石窟规模最大的是大佛洞,洞宽13.3米,进深12.5米,洞内供有一尊高约3.5米的坐佛,大佛端庄浑厚,肌肉丰满,线条柔和,神气秀逸,衣纹密集而富有装饰性,虽经千年风日侵蚀,现仍可窥之原貌。南响堂山石窟千佛洞最为华丽,洞壁广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洞壁佛像鳞次栉比,颇为壮观。
响堂实践过程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周边区域长期以来遭受粗劣手法采矿,破坏当地生态与地形。吴教授在接受石窟重建工作时,即要求政府禁止当地继续开采矿产,保留建设但不再开发土地,严格控管当地环境开发。之后借重响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之力,着手进行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古村再生和建筑营造,另前往日本参观法隆寺与伊势神宫等寺庙的建筑工法,当成重建石窟工作的依据。
吴教授特别强调,修复及重建工作皆需尊重历史与环境,能做到不俗且体现出响堂韵味,实则不易。修复团队尝试以现代工法,保存传统精美营造空间,,让建筑、室内、环境、自然融为一体,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静思冥想,心灵交汇,寻找到自己与响堂之间的美妙关联;经过完整规划,望响堂的建筑能具有更多的有机特征,包括挖坑储水建造水库、种植300万棵树木,使之更亲近大地、隐于自然、,且更忠实地体现一方水土的生活与劳作,并使响堂山文物将纯净、谦卑、淳朴、优雅、自由的精神内涵传承永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