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地區文物保護的案例探討

主講人:呂舟
2016-04-22
呂舟教授任教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也是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他長期從事建築歷史教學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並參加國家重要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保護設計,對於文物保護工作克盡職責、不遺餘力。呂教授曾經參與「西藏布達拉宮雪城」、「北京天壇」…等建物的保護規劃,其功勞更得到國際上的肯定;曾經在2013年獲得「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獎」等。
這次演講,呂教授以9個案例帶領大家探討關於古建築的維護,包括「河北省隆興寺轉輪藏殿」、「山西省五台山南禪寺」、「福州華林寺」、「朔州崇福寺彌陀殿」、「杭州六和塔」、「杭州胡雪岩故居」、「清華大學工字廳」、「四川省雲陽縣張飛廟」、「湖北省武當山遇真宮」。闡述一個建築物經歷自然影響與人為破壞、後代重新建設改造,往往脫離最早的樣貌,現代的古蹟保護工作,到底要修補及復原到什麼程度,才叫忠於原貌?這是本次講座討論的核心。
根據呂教授在演講中,尚引述各古建築專家、學者著作,有一部份人主張將建築恢復原狀是最理想目標,且能大為提高古建築的價值;中國古建築專家余鳴謙表示「復原的目的,在於把我們今天所認為被損毀和被歪曲的面貌、內容加以恢復,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一個建築的歷史面貌」。另一部份人則主張建築物復原難以達到百分之百的境界。其中古建築專家祁英濤說,「恢復原狀的工作是一件十分複雜、細緻而艱苦的科學研究工作,至今尚未有十分滿意的結果。保存建物現狀是最良方法,非有絕對把握,不宜輕易施行復原工作。」
古建築復原問題,已經是建築考古學中一大爭議,孰是孰非目前尚未蓋棺論定。可以確定的是,面對當今資訊紛沓與價值多元的時代,受保護的文物承載千秋歷史信息,如何在間洪流裡讓這股清流流芳萬世,才是保護工作最重要的目的。